新闻
首页 >  神州信息新闻 >  农村金融时报丨金融科技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大有可为

农村金融时报丨金融科技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大有可为

  • 发布时间:2020-06-05
  •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   
  • 打印

导读: 农村金融时报5月29日讯(记者郝飞)《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应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强农户社会化服务。增加专项债券投入,支持现代农业设施、饮水安全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日前,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当前应进一步统筹资源,实现政府、电商、农户多方联动,服务好“三农”。在服务“三农”工作中,金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被社会各界赋予了更多的希望。

针对如何借助金融科技服务好“三农”的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神州信息副总裁王宇飞。

《农村金融时报》:目前,农业合作社、农户的融资成本普遍偏高,应如何借助金融科技降低融资成本?

王宇飞:农村征信系统的缺失、金融基础设施的匮乏、靠天吃饭的现状等现实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在提供涉农服务时,机遇与风险并存,金融机构想下乡,却不敢下乡。尽管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包括银行在内的越来越多金融机构进驻农村市场,农村融资产品和渠道日渐丰富,但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导致当前农林牧副渔业占我国GDP贡献近10%,但从银行金融机构获得的融资金额不足1%。

“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村、农业、农户的发展,“信用缺失”是导致“三农”融资成本高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不仅金融机构在普惠三农方面主动让利、积极创新贷款业务,神州信息作为金融科技公司,也在“金融赋能三农”业务上大力探索,通过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快速、精准地为金融机构提供三农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助其形成核心风控能力,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多维度的信息整合,构建农户群体的全面画像,高效、精准地排查筛选出目标客群,提升金融机构“三农”服务的效能,以较低的成本加大涉农资金的投入。

神州信息凭借20多年农业农村大数据积累,对金融、农业农村业务场景的深刻理解,以及“科技+场景+数据”融合创新的能力,探索出“农业+金融+科技”新模式,积极推动“银政”合作,并打造完善的金融赋能三农的产品与服务体系,将金融与农村管理、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息息相关的业务场景对接起来,助推金融机构下沉三农,使得金融服务真正下沉到乡村基层,扎根农村,服务农民。

当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有效繁荣农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土地确权、清产核资接近尾声,农村要素流转需求逐渐增长,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农村产权交易通过盘活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四荒”使用权、林权等农村资源要素,使其成为价值可衡量、可担保的资产,清除了资本下乡障碍,打破了农村融资困局,助力我国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加速城镇化进程。

神州信息积极助推我国农村产权交易进程,率先助力天津打造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平台、助力沈阳市打造的农村产权交易系统近期升级为辽宁省级农村产权交易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并通过建设“产权交易平台”,连接“政府+农村供给方+市场需求方”,以累计服务800余家金融客户的优势引入银行方,实现交易要素的在线审核、管理、交易、支付、竞价、金融对接等全流程,助力银行拓展农村市场,助力拓宽农民农村增收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未来,神州信息将以自主研发的三农金融大数据服务平台为支撑,进行农业农村数据的采集、融合管理、建模分析与应用,并以此为支撑,进行金融服务与各类涉农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创新,为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主体画像、农村征信、三农信用评价、三农风险评价、数字征信与数字风控模型等,助其降低三农信贷成本,面向农村营销获客、拓展业务。

《农村金融时报》:农业合作社、农户很少有符合银行规定的贷款抵押品。金融科技对农业合作社、农户增信可以提供哪些帮助?

王宇飞:在农业农村领域,农业合作社、农户基础征信数据缺失。商业银行面向农村授信缺少风险评估的依据,使得三农信贷抵押品范围窄、数量少、评估管理难度大。神州信息作为金融科技公司,深耕农业信息化、数字化20多年,从第一代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到“土地确权”“两区划定”“国土三调”为核心的地信业务,再到构建以“三农”大数据为支撑的数据业务、软件云化为支撑的平台业务、GIS(地理信息技术)业务为支撑的“三农”地理信息业务等,具有丰富的全产业链数据积累。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建模与应用,进行农村信贷相关多维度数据核查与验证,填补农村、农民征信空白。

同时,神州信息探索“苹果全产业链金融服务”、“生物资产抵押动态浮动抵押贷款”等新模式,帮助农民、农业合作社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神州信息与农业农村部、陕西政府共建的国家级苹果产业大数据平台,打通、融合苹果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构建苹果全产业链数字化生态,并通过“苹果+期货+保险+银行”创新模式,为信贷机构提供风险评估报告,解决陕西果农贷款难题,目前已助洛川5600户果农获免担保、无抵押贷款3.9亿元。引领中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是农业农村部推进“单品种全产业链农业农村大数据”的重要实践。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落后,一直面临资产散乱差、信息不对称等难题。神州信息建设单品大数据,通过对单品全产业链进行数据画像,实现数据整合与产业链信息的互联互通,打破产、供、销等关键环节的信息鸿沟,助力金融资本下乡。而资本要素下乡的难点在于让资本发现价值,前提是实现农业资产数字化,使农业资产成为可衡量、可流通、可抵押的数字资产,清除资本下乡的障碍,促进金融服务和农业场景的融合创新,解决农业发展信贷难的问题。

此外,神州信息与杨凌农商行、中国人保、中航安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合作,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场景,探索“生物资产抵押品动态评估”模式。该模式将生物资产的生物生长模型、价格模型与神州信息三农大数据平台多维数据进行结合,实现种植、养殖类生物资产作为商业银行抵押品,进行数据采集、索引、评估、分发和可视化展示,帮助银行设计生物资产抵押贷款方案,实现从想法到办法到实施落地的一整套数字化解决方案。

以存栏育肥猪抵押贷款举例,生猪作为农业单品,从仔猪采购到出栏6个月,农户的生产生活基本上是二合一的,生产消费不分家,最核心的资产就是存栏生猪,通过生物资产抵押品动态评估,生猪资产生产全程监管,贷款用途可控,押品出入管理、市场价值变化一目了然,银行征信评价维度丰富且数据实时刷新。改变了传统农业信贷小额、分散、风险控制状态不清的问题。这是一整套作为消除农户、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扩大信贷投放,支持生猪稳产扩产的科技金融产品服务。同时,这个体系还可以向产业上下游衔接扩展,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也可以整合进来。实现政府、农企、银行多方共赢。未来,这一模式未来还可在牛羊等其他养殖业,以及种植业如苹果、猕猴桃等广泛的生物资产领域进行复制。

《农村金融时报》:金融科技对降低银行经营风险有哪些益处?

王宇飞:银行经营风险涉及多维度,比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由内外部方方面面的因素引起。金融科技作为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为风险管控、风险防范化解提供很好的支撑。2019年发布的央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特别强调了金融科技的重要作用。

今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三农”、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问题备受关注。国家层面多次发布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银行大幅增加三农、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等,并要求金融机构快速进行非接触地对象评估和发放贷款。在互联网贷款成为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小微企业重要方式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近日出台。《办法》不仅体现了监管对于商业银行应将互联网贷款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还对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明确指出,对于未来的网贷业务,金融机构要进行自身的风控能力建设,包括一些算法模型、高质量的数据来源、对风险呈现结果的反制措施等。

神州信息正在发力的场景金融服务,为银行网贷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充足可靠的生产生活数据来源,同时能够保障支付环节的贷款资金流向合规合法,是在新规将风险防控提升到核心目标下、如何大规模开展网贷业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可以预见,场景金融会是未来开展网贷业务的最关键竞争领域,未来会有更多金融机构借助场景金融来提供网贷服务,直接在客户的生活生产环节提供“润物细无声”般的快速融资服务,这将给神州信息带来很大的发展契机。

同时,在当前新兴的网络金融业务模式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实现了金融服务能力的外延拓展。但与此相伴的是,新兴的金融欺诈手段层出不穷,并呈现产业化与组织化的态势,欺诈行为更具隐蔽性和蔓延性。巨大的欺诈风险已成为国内金融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全面提升反欺诈防控能力迫在眉睫。神州信息推出新一代智能实时反欺诈系统Sm@rtRAF,围绕支付、信贷、理财、信用卡审批等容易出现金融欺诈行为的业务场景,融合银行内部数据、同业数据、外部信用数据,分析形成风控规则并建模,可生成账户、银行卡、身份证、设备、用户交易、用户行为偏好等多种反欺诈数据模型,帮助银行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分析,并通过算法和知识图谱形成可学习的反欺诈模型。神州信息还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业务特征模型构建、AI算法的融合,为金融监管机构风险识别、反洗钱线索调查等建设风险及反洗钱管控平台,中标了人行某分支行的反洗钱业务。

此外,在传统的监管报送领域,神州信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与业务场景融合,帮助30多家银行实现了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监管报送,助力银行实现合规、安全、健康的发展,助力监管机构自上而下的风险管控。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