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神州信息新闻 >  FinTech生态丨立言首都金融论坛·第10期:“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金融标准化建设”闭门研讨会成功举办

FinTech生态丨立言首都金融论坛·第10期:“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金融标准化建设”闭门研讨会成功举办

  • 发布时间:2020-12-30
  • 来源: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
  •   
  • 打印

以下文章来源于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 ,作者立言研究院

12月29日,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学术指导下,由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主办,金融科技50人论坛和神州信息协办的“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金融标准化建设”闭门研讨会在京举办。这是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成立后举办的第十期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针对金融科技发展新情况、新趋势,要求完善金融科技标准体系,培育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国家及金融行业标准;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的安全管理,促进金融标准的实施落地,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安全水平。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金融科技蓬勃发展,金融产品结构日益庞杂,金融标准化体系建设也变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加快金融标准化体系建设将有助于推动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提高金融业整体治理水平,从而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国家标准化战略与金融强国建设。

为此,本次立言论坛以“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金融标准化建设”为主题,特别邀请企业代表、监管部门与行业学者共同进行闭门深度研讨。本次研讨会由金融科技50人论坛执行秘书长闵文文主持。

致词发言

会议开场,由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做致辞发言。

杨涛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认为无论是金融创新还是金融科技发展,无论是“十三五”成果总结还是“十四五”工作展望,金融标准化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首先,在讨论金融标准化问题的时候需要关注四个层面的重要关系。一是经济标准化与金融标准化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些重要的挑战,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供给侧的生产效率、改善需求侧的需求质量和层面、实现供求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济的数字化与信息化,天然地对标准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与经济标准化相对应,金融标准化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是技术标准化和业务标准化的关系。当前在谈论金融标准化的时候,其实更多地关注技术标准化问题,但是随着现代金融的发展,新技术与新业务是密切融合在一起的。由于技术的演进及冲击,金融业务边界和业务标准都需要重新思考,其边界也已经逐渐模糊,因此需要研究和处理好技术标准化和业务标准化二者的关系。

三是传统金融标准化和新型金融标准化的关系。当前全球金融业在需求、供给、监管等层面都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金融标准化问题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需要以差异化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金融标准化和新型金融标准化。

四是金融标准化与金融非标准化的关系。无论是从业务层面还是从技术层面来看,金融标准化与金融非标准化都是一对既相对立又彼此联系的概念。整体来看,金融标准化是大势所趋。但是金融非标准化不可能完全被消灭,可能是某个领域还不成熟时的过渡性安排,也可能是市场中很小的一部分产品,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需要特别关注。

此外,在金融标准化研究领域可以围绕“理论、政策、实践和交叉”四个关键词进行问题梳理。一是理论。虽然我国金融科技实践突飞猛进发展,但是相关理论研究还滞后于实践发展,顶层设计和行业发展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金融标准化领域有众多问题需要理论分析和解答,如金融标准化的效率最优问题、福利改进问题、市场结构问题等。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可以对金融标准化的发展路径、预期效果有更清晰的把握。二是政策。政策与监管是金融科技领域和金融标准化领域一个重要的外在影响变量。对于已经出台的金融标准化政策,一方面需要进一步解读,在行业内部真正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监管和市场进行更多地协调、对接、沟通和落地。只有金融标准逐渐深入人心,大家才能够理解标准、用好标准,也才能在不断试错过程中完善标准。三是实践。金融科技时代的很多标准,都源于实践,并在实践当中充分检验才能上升到标准层面。但是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存在研究、实践和监管脱节的问题,如研究者很多没有关注到,在央行统计中第三方支付在线下商户的扫码支付已归入收单业务;再如未来可能落地的数字人民币的统计,是放在现金支付还是非现金支付中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四是交叉。金融标准化是典型的交叉学科,需要对金融、技术、法律、政策、微观企业、社会等各方面都要有深刻的认识。金融标准化是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与金融数字化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交叉点,因此从交叉学科的思路出发才能够更好把握一些焦点问题。

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环节,邀请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二级巡视员、金标委秘书长杨富玉,中国工商银行业务研发中心高级专家郝毅,神州信息副总裁马洪杰等不同领域的嘉宾围绕金融标准化问题做主旨演讲。

杨富玉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二级巡视员、金标委秘书长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二级巡视员、金标委秘书长杨富玉以“加强金融科技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为题,就加强金融科技标准、检测、认证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分享了四点体会。

首先,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标准、检测、认证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当前中央对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有明确要求,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质量变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建设质量强国。质量基础设施理念也已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共同提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柱。我国已经出台支持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如2018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组织体系、监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国际合作互认体系。

其次,国际社会高度重视金融科技质量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各国纷纷将标准作为加强金融科技治理手段,如美国2019年出台《金融科技保护法案》,欧盟2020年出台《欧盟数字金融战略》,2020年G20出台《加强跨境支付》,都提到了标准问题。二是一些国家将标准、检测、认证作为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抓手,如英国2016年成立了开放银行实施实体(OBIE),进行数据、接口、安全标准开发,标准库运营,标准实施检测认证服务等。三是国际金融组织将实施国际标准情况作为参与国际金融数据治理层次的参考因素。2020年FSB全球法人识别编码体系监管委员会修订章程,提出执行委员会的成员应来自强制使用唯一交易识别编码(UTI)、唯一产品识别编码(UPI)、关键数据要素(CDE)的国家,以确保相关编码治理决策的相关性和有效性。

此外,我国金融科技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科技标准体系逐步完善。金融标准供给由2015年以前的政府单一供给,转变为目前“政府+市场”双向供给,现行有效政府主导制定金融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44项,市场主导制定金融团体标准47项、企业标准约4200多项。二是金融科技检测、认证体系蓬勃发展。2019年通过建立金融科技产品认证体系,将客户端软件、条码支付受理终端、声纹识别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 11种金融科技产品纳入国家统一推行的认证体系,以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实施为手段,强化金融科技安全与质量管理。三是金融科技标准、检测、认证服务走出国门。目前我国专家正在积极牵头编制移动支付、区块链、绿色金融等多项国际标准,有关机构已经为欧洲、北美等多家国外厂商的安全芯片、安全单元在移动金融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检测认证服务。

最后,杨富玉对我国“十四五”期间金融科技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展望。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如强化标准在金融法律法规等制度执行中的作用,将检测认证作为标准应用程度与实施效果的主要检验措施之一,加强金融科技标准检测认证专业机构建设等。二是加快金融标准、检测、认证数字化转型。加快研制机器可读标准,利用云计算、大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金融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数字检测认证平台,提高线上化程度。三是促进金融标准、检测、认证服务双循环。积极促进国内外标准、检测、认证等相衔接,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标准制定,增强先进适用国际标准的转化,探索双多边国际互认形式和境内外机构联合研究机制,提升我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郝毅

中国工商银行业务研发中心高级专家

中国工商银行业务研发中心高级专家郝毅从“十三五”期间金融标准化成果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角度进行分析,基于中国工商银行在金融标准化建设方面的实践,对“十四五”时期的金融标准化建设进行了思考和介绍。

首先,郝毅对“十三五”时期的金融标准化建设进行了总结。“十三五”时期,数字化、智能化、区块链和5G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金融业态、交易模式和发展态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金融标准体系也日益完善,支撑了金融科技应用和包容审慎监管需要,更是金融业提供优质、安全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特别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金融标准有效满足了特殊时期金融机构的线上服务创新需求,为开展“十四五”时期金融标准化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之后,郝毅介绍了中国工商银行在“十三五”时期的工作经营和成果。中国工商银行按照协同产品创新与技术标准并进、加强金融科技研究和标准建设、持续推进标准规范的积累和优化、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各层级标准等策略和措施,积极牵头金融行业标准建设、挖掘提出行业标准提案和重点课题、开展团标建设和行业合作、广泛参与行业机构的标准化工作,在金融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最后,郝毅对“十四五”时期金融标准化建设进行了思考。未来金融科技发展将呈现技术快速发展、业务快速创新、开放生态建设的特征,金融业务创新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国家对金融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有赖于金融科技有关标准的进一步完善。金融标准化需要从顶层设计、标准体系、建设机制方面构建新格局,也需求各金融机构投身标准规范的研制和宣贯,以“政府+市场”的并重供给和协同实施共同构建适应新形势下金融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标准体系。中国工商银行将在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和金标委的指导下,继续以积极的姿态参加金融标准化建设工作。

马洪杰

神州信息副总裁

神州信息副总裁马洪杰围绕“金融科技标准化建设思考与实践”主题,从金融科技公司的角度进行了分享。

马洪杰首先介绍了金融科技标准化建设的背景。他表示,当期金融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国家政策助推金融科技稳步发展带来新机遇,但在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复杂变化、数字技术开放融合趋势下,金融科技发展面临信息安全管控风险、数据开放安全问题等诸多挑战。金融科技产业兼具金融属性和科技属性,在新技术驱动下,业务创新和技术、产品及服务迭代速度较快,必须通过制定统一的政策和标准,保障市场健康有序、高质量快速发展。

随后,马洪杰对金融科技标准化建设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一是标准先行,充分发挥标准的规范引领作用,保障金融科技在合规下的快速发展。要加快制定金融科技产业业务与技术创新规范,同时推动金融机构建立开放银行的安全管理体系,提升信息安全等的防护水平,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二是打造立体化的标准体系,带动行业高质量稳步发展。国家标准作为顶层设计,是底线;行业标准是技术产品沉淀,是最佳实践的转换;企业标准是合规、高质量产品的沉淀。标准化工作应成为企业的长期战略,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将自身最佳实践转换为标准,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企业的标准化路径应当为:技术的研发沉淀形成产品、解决方案,通过成功的规模化市场应用形成最佳实践,最终以标准化形式带动行业高质量稳步发展。

最后,马洪杰对神州信息的标准化建设情况及后续想法进行了简要介绍。神州信息2019年启动金融科技标准化工作,依托三十年“科技+行业”实践,牵头编制多项金融科技标准, 未来将继续深化与央行指导下的各协会和联盟的合作关系,在完成分布式技术、互联网共享开放平台团体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在微服务、区块链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共推产业及行业发展。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环节,邀请到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院长助理苏莉,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信息技术部副总监方修广(主持工作),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刘勇,同盾科技金融云事业部副总裁、金融科技首席专家杨景香,中诚信征信助理总裁杜志超,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副主任董昀等嘉宾从不同角度对金融标准化建设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

苏莉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院长助理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院长助理苏莉认为,面对金融科技产生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标准化建设工作至关重要。金融科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服务的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金融机构借助金融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也成为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看到,金融科技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也存在业务、技术、网络、数据等多方面的挑战,应加快研制相关标准,持续推进金融科技领域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引领、示范的效应,引导金融科技规范、健康、有序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金融标准化工作,在助力金融科技守正创新及防范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在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领导和组织下,相关标准体系制定,标准研制和应用等工作已初具规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中国人民银行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及金融科技领域相关行业及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以2020年为例,虽然今年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但仍完成了7项团体标准立项、5项团体标准审查,其中部分标准近期将推进发布流程,同时多项行业及国家标准正在研制中。推进网上银行服务、银行业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和分布式金融账本应用等三个领域的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以标准工作为行业发展提供助力和保障。

苏莉结合协会近年开展的金融标准化工作,谈了两点认识和体会。一是关于研究与论证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制定一个“好”的标准,应该做好项目建议提出、研究和论证等前期准备工作。标准的必要性表现为项目制定的紧迫性,标准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对政府监管、行业规范、产业发展等的支撑作用,从而判断项目所在领域对标准的需求程度。标准的可行性表现在技术可行与经济合理两个方面,预先规划安排好标准研制所需的各种资源,确保标准有序实施。二是关于贯标。贯标工作应贯穿在标准研制的全流程。在贯标方式上,应倡导贯标方式的多样化,并强化标准落地。目前协会主要采用三种贯标模式:一是“标准+行业基础设施”模式,将标准内嵌于信息披露、信用信息共享等行业基础设施,切实发挥降低行业风险的作用;二是“标准+自律管理”模式,配合信息披露标准落地,发布实施《信息披露自律管理规范》,要求会员定期对自身信息披露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协会不定期抽检;三是“标准+监管采信”模式,监管部门与协会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网络借贷资金存管测评工作的通知》,要求依据相关标准,对商业银行资金存管业务与系统进行综合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作为整治验收的参考依据和判断标准之一。苏莉认为,“好”的标准应该是相关从业机构自觉愿意遵守的,能够解决行业实际痛点和难点的,真正做到已发布的标准在行业扎根。

苏莉指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将继续在国标委、金标委和相关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围绕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重点领域开展相关标准化工作,秉承“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加强金融科技标准供给的强大合力,推动行业规范、健康、高质量发展。

方修广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信息技术部副总(主持工作)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信息技术部副总监方修广(主持工作)结合近期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所做的工作,谈了几点体会。一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各类标准要并重,分层分级发挥各自的作用。二是金融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如何建立这个体系、如何发挥各自的作用等问题都需要思考。三是要充分发挥行业标准,促进企业与企业、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行业与监管之间充分互动。

在金融标准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方面,方修广认为要“抓基础、放应用、抓架构、放价值”,有抓有放。从技术角度看,金融标准化侧重于数据标准、接口标准、系统标准、工具标准、平台标准。但是技术人员如果对业务理解不深入,即使标准制定出来,在后续贯标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因此要推动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共建,促进协同和互动。

刘勇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
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刘勇认为金融标准化是辅助金融行业管理、规范业务发展、形成规模化效应的重要手段,在金融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金融标准的确立有助于提升金融科技发展和风险防控水平。2020年11月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了《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测试规范》,《金融科技创新安全通用规范》、《金融科技创新风险监控规范》等三项金融行业标准,三项标准既适用于从事金融服务创新的持牌金融机构,以及从事相关业务系统、算力存储、算法模型的科技公司,也适用于安全机构和风险评估机构。无论是金融科技创新还是金融科技监管,都要牢固树立标准化意识。所谓金融科技标准化,是指统一金融科技监管的标准、规制和金融机构业务的口径共享、技术实现方式等,遵循监管一致性原则,加强金融监管部门识别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测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标准体系。

随后,刘勇秘书长对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金融标准化工作进行了介绍。他指出,联盟于2020年5月成立了金融科技标准专业委员会,对于团体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标准创制的愿景和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专委会第一次团体标准提案立项评审会成功召开,共有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科软,同盾科技三家单位的提案上会审议,涉及金融科技人才、联盟链,联邦学习等方向。下一步联盟金融科技标准专业委员会将在讲解、宣传、培训、研究、合作等方面继续推动金融标准化建设。

杜志超

中诚信征信助理总裁

中诚信征信助理总裁杜志超基于中诚信征信金融标准化实践,从征信和大数据的角度出发,对金融标准化建设进行了思考。一是从技术标准来看,数据加密标准化工作还有待提升,亟需完善。当前各家银行采用不同的数据加密标准,导致对接效率低、成本高。二是从业务准入标准来看,征信需要持牌经营,依法合规,统一纳入监管,按照人民银行的指导,与金融相关的业务必须纳入到监管范围之内。未来对于数据的开放、收集、存储、传输、加工、应用等,都应当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三是关于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的监管条例不多,除了《征信业管理条例》、《网络安全法》等法规之外,亟需《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

董昀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所所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副主任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副主任董昀围绕经济标准化和金融标准化的关系,结合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从多个角度对推进金融标准化工作的战略意义进行了思考。

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看,标准与质量息息相关,一个好的标准一定要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十四五”规划的主题是“高质量发展”,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有高质量的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一定是经济社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标准化是标准化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环,而且是根本的一环。因此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与完善国家质量体系设施是融为一体的。

从金融产业的角度看,金融属于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建设,金融业的标准化品牌建设也是其中应有之义。

从数字经济的角度看,当前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纷纷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我国在新一轮数字化发展浪潮当中要更加重视提高发展质量,要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加强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化等方面机制、设施和标准的建设。

从开放经济的角度看,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一带一路”战略意义,要和沿线国家加强政策规则和标准的连通。参与国际金融标准的制定、提升金融标准化工作水平和质量是金融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董昀指出,金融标准化要与适应性、竞争性和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对接起来,持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金融科技发展要不忘初心、回归本源,发挥对经济的支撑性作用。当前金融标准化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了认可,其迫切性和战略意义也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我国对标准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战略高度,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进一步布局“十四五”期间中国金融标准化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会议现场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