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 | 郭为: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
- 发布时间:2022-10-09
- 来源:
- 大 中 小
- 打印
近日,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共同推荐的《金融创新 : 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它汇集了金融领域研究者、监管者、从业者就金融创新如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精深洞见和前瞻思考,在实际案例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
该书聚焦“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与抓手、行业实践助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探索”四个部分,神州信息董事长郭为受邀参与了第三部分的撰写,以下为《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全文分享。
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
(一)“穷人银行家”尤努斯的故事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孟加拉国经济学教授尤努斯通过开办世界上第一家主要为“穷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让世界认识到普惠金融对解决贫困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1976年,尤努斯教授在进行社会考察时,发现孟加拉国国内很多穷人深受高利贷的盘剥。一名叫作苏菲亚的妇女以编织竹凳为生,但她购买编织原料的资金主要源自高利贷,并且每日的收入不到贷款金额的10%,如此往复让她和她的家庭陷入了难以摆脱的贫困循环。经过深入调查,尤努斯教授发现苏菲亚深陷困境的深层原因是没有银行或是贷款机构愿意为其提供低成本的小额启动资金贷款。原因很简单,对银行来说,贷款金额小,收益低,同时还要担负极高的风险。尤努斯教授深刻地体会到在银行“越有钱越能贷到更多款”的背景下,贫困人群很难获取“种子式”的启动资金,从而实现自我雇佣,创造就业,进而摆脱贫困。因此,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专门为穷人服务的银行——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
随后30多年中,尤努斯教授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为将近700万孟加拉国低收入及贫困人口提供持续的小额贷款服务,从而使58%的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功脱离贫困,证明了银行和其提供的普惠金融服务对低收入人群摆脱贫穷的重要性,成功验证了面向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务是具有可持续性的。尤努斯的故事打破了银行业的固有思维,印证了普惠金融对解决世界性难题,即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性。
(二)普惠金融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普惠金融一方面关系普通百姓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是基础性民生问题;另一方面,关系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如果说尤努斯教授通过普惠金融的举措,为孟加拉国人民解决贫困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那么在中国,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发展普惠金融”确立为国家战略,到2015年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再到党的十九大将精准脱贫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普惠金融不仅在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还将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百年目标中,进一步发挥金融的普惠性,解决金融弱势群体的客观金融需求,成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
中国作为世界上首个将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国家,在国务院出台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首次对普惠金融进行了定义:普惠金融是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发展普惠金融,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关节,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同时,通过金融的普惠性缓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因此,普惠金融内在本质可视为促进资本流向金融弱势群体,让工商资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于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大国到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璀璨的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即使在近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与劫难,中国人民也从未停止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奋斗。《诗经·大雅·民劳》曾描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百年艰苦奋斗,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向世界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从消灭贫困到推动共同富裕,普惠金融的持续推进和深入,为国民经济增长和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关键助力。但必须意识到,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征途中,普惠金融还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在某些关键领域,存在资本流动不畅通,金融末端服务堵塞。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凸显,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存在短板,尤其在城乡区域和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触达最末端的能力明显不足。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下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方向。
现阶段,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数据要素的潜在价值,如何充分利用“数字”蕴含的潜能,运用数字思维、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通过“数字+普惠”,破解难题,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金融一线的金融科技企业,更应该着眼于数字经济的时代大背景,立足于“数字”所蕴藏的驱动性、创新性和颠覆性,为普惠金融插上数字引擎,解决其遇到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2.国家战略,中国瞄准普惠金融这一世界难题
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是中国走向共同富裕必须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都是为了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核心问题。金融领域开展的去杠杆、挤泡沫、精准拆弹等工作,都是为了引导金融回归本质,脱虚向实,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通过金融供给侧的改革,发挥金融的普惠性,真正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和弱势群体,夯实共同富裕的普惠金融基石。
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和制造业大国。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农村地区累计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47.41亿户,占全国累计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总量的38.05%;全国共开立单位银行账户7481.30万户,其中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法人、非法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4108万户,占总开户数量的54.9%。由此不难看出,农村地区的金融获得性远低于城镇地区,而小微企业则占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半壁江山。
尤其在疫情反复的当下,解决“三农”和小微群体的普惠金融需求,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防范规模性返贫,稳就业、保增长;另一方面是针对农村地区和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普惠金融的两个关键群体,一是农村;二是中小微企业。这两类群体长期以来信用体系缺失,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现有风控体系下,无法提供有效的金融贷款,这也是普惠金融现阶段的主要症结所在。而解决问题,不仅涉及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创新,更涉及农业农村地区和小微企业资产数据化和数据资产化的转换。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在这方面的工作投入,一方面通过土地确权、两区划定,厘清农民所属承包土地、宅基地等资产归属,更重要的是完成了资产的数据化统计。另一方面,加大在税务、海关等关键领域的政务数据的开放。这些都为银行构建和完善农民和中小微的信用体系,提供了基础的关键数据,让创新的金融服务成为可能,加速了“三农”和中小微数据资产化的步伐。而这一过程中,实现“科技+行业+数据”的融通创新,构建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服务,正是国内金融科技企业发力的关键,也是国家所希望看到的,让科技促进产业融合,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一)金融的本质
金融的本质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从早期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到后来衍生出以信用为中心的金融中介机构,如我国的山西票号,可称为现代银行雏形,起源便来自实体经济场景:山西商人因采购铜绿颜料需携带大量现银,路途中费时费力,且安全难以保障,便借鉴唐代“飞钱”的形式加以改进,用汇票进行支付清算,形成了我国早期较为成熟与完善的汇兑制度。再到如今的现代银行,伴随人类生产力的跃升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变迁,金融服务的形式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从支票到移动支付,从网点到APP,从手工记账到电子账户,但金融的本质始终不曾改变,诞生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
近年来,“数字鸿沟”在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和互联网经济领域更为凸显。依托于技术的先天优势,金融经济、互联网经济如野马般飞速发展,吸引大量资金资本涌入,无序的发展一定程度造成底层实体经济的支撑塌陷。大数据杀熟、平台垄断等行为频发,不仅对中小微实体经营主体的生存空间造成挤压,更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这两年,国家不断重拳出击,一方面打击垄断行为,另一方面加强数据隐私保护、反垄断等顶层法律法规的制定,引导互联网经济的转型。与此同时,国家出台多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鼓励虚实融合,引导工商资本回归实体,支撑制造业等实体产业由大向强,由产业链中下游向上游发展,由底层基础向上层关键核心领域探索。
(二)技术与金融融合,科技改变金融服务
银行作为现代金融的核心,其本质是信用中介,目的是推动金融信息的跨时间、跨地域流转。作为信息技术应用最早、最广泛和最深入的行业,技术可以视为金融业务、金融服务创新的核心关键支撑,两者间可以实现高度无缝的衔接融合,每一次技术的跃迁都将会带来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和颠覆。但必须意识到,技术始终只能是驱动力,不能越俎代庖地改变金融的本质,否则会衍生不可预估的后果,这也是国家出台金融沙盒的目的。科技改变金融服务模式,目的在于更便捷、更普惠、更好地服务金融本质。
从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到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信息科技升级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金融电算化。用计算机改变手工记账的模式,实现效率提升,现在很多银行科技部的前身就是当初的电脑部。第二阶段,网络化阶段。通过网络实现了网点间的数据交互,随后的互联网更实现了实体业务的线上化发展。第三阶段,数字化阶段。银行正在通过数字技术,重塑业务流程、经营理念和服务模式,例如,通过场景金融服务于农业、产业链、中小微企业等。
金融或者说银行作为数字化技术应用最早、结合最深的行业,伴随数字技术的应用,逐步从手工走向电算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从支付工具发展到信用体系建立。尤其是人民银行发布的数字人民币,更是技术颠覆的典型代表,通过分布式账户技术和区块链加密手段,不仅实现了纸质货币的电子化,更为新支付消费体系的建立创造了可能。
(三)普惠金融的实现离不开数字技术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数字经济不断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其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已经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任何一次经济形态上的重大变革,都催生并依赖于全新的生产要素。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正逐渐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生产要素。信息技术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的两次高速发展浪潮后,在当下的第三次浪潮,催生了数字经济这一新的经济范式,数据作为信息技术变革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发展的核心引擎。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金融面对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更好地服务数字经济发展,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提供更好的支持,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数字经济的特征一方面是泛在普惠,无处不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按需服务的云模式、各种商贸金融等服务平台使数字经济呈现“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格局;另一方面是开放融合,通过数据的开放、共享、流通,促进同行业内不同价值链条、跨行业的不同组织间开展大规模协作和跨界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与重组。因此,金融行业需要加快自身的数字化转型速度,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充分重视数据要素的价值,打破传统的服务与信贷模式,优化与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的信息传递交流,构建专属的评价与风控体系,更好地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这两大特定群体,实现普惠金融的精准滴灌,真正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荣共生。
(一)什么是场景金融
数字化时代,“场景”逐渐成为重构人与商业连接的重要因素。同样的产品在不同场景里代表着不同意义,通过与场景的融合,产品的商业价值得到提升,甚至促成跨界、构造紧密的品牌链。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金融服务也逐渐向嵌入式的“场景化”方向发展,继而衍生出场景金融的新营销模式。
场景金融的本质是基于数据,把商业、制造业、生活等场景中的资产数字化,数据资产化的过程——这是场景金融的核心和实践前提,以支撑金融服务,是数字技术融合场景带来的对金融服务模式的颠覆式创新。通过产融一体化,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普惠金融。以乡村振兴为例,农业场景高度分散的特性导致了工商资本难以介入其中,而场景金融的出现,则在形成数据资产的前提之下,促进普惠金融服务与农业农村场景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
场景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结合,为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银行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深入场景,更好地“读懂”农村、“读懂”小微企业,并通过因地制宜构造业务和风控模式,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符合实际需求的金融服务。而这也可以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为银行业挖掘出巨大的市场空间,提供数字化转型的内在动力。
(二)场景金融实践,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
数字技术助力普惠金融是大势所趋,构建场景金融是必然道路。神州信息认为,场景金融的实践必须具备“懂行业、懂金融、懂数据”这三个关键要素,如何把分散的场景与银行业核心系统整合在一起,是新的技术挑战。云原生、数据原生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可能性。
这个方面,神州信息作为一家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通过在场景金融领域的不断探索实践,服务于“三农”和小微企业这两大惠普金融的重点弱势群体,结合在金融、农业、税务领域20余年的数字化经验,基于自身金融科技的优势能力,通过“科技+数据+场景”的模式融合创新,在场景金融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农业农村场景金融实践
金融如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普惠金融,托举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一方面,要以农业数字化为基础,加快高新技术对第一农业农村产业和农民相关生产经营的支撑,为“三农”资产的数据转化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快农业农村场景金融的建设,激发丰富涉农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加速涉农数据转化为可被认可的金融资产,吸引资金、人才流向“三农”领域,激发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新动力。
在过去20年,神州信息参与了大量的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累计打造16个国家级平台、55个省级平台、5000+农业信息化项目,其中承建了全国1/3的省级农土地承包经营权电子务平台,承担了1/3的省级两区划定平台、1/3的省级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和1/4的省级农村产权(含林权)交易管理平台建设,覆盖全国31省市、2000多个区县、46万+村组、80万+用户群体。这些基础性的数字化工作为“三农”领域的普惠金融夯实了基础。与此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通过与银行、保险机构联合打造“科技+数据+场景”的新模式,以“三农”数据要素为核心,不断建立健全“三农”信用体系,解决以往涉农信贷面临的风控难题,精准滴灌,打通涉农信贷的“最后一公里”。
例如,在陕西省,通过协助陕西农村信用合作社建设“三资三化及银农直连管理平台”,为省内各区县政府、农业农村部门以及各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服务,加速陕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规范化管理进程,实现对100余个区县和1.9万多个行政村集体组织的覆盖。通过农村三资管理监控网络系统、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银农直连管理系统和数据服务系统的建设,以阳光村务为窗口,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资金管理不到位、不规范、不健全等问题,而且将银行引入到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中,发挥资本优势,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进一步强化了金融服务“三农”能力。
在辽宁省,与当地产权交易中心合作,推出的“农保直连”金融服务模式,直接打通了农村产权交易链中各环节的数据,围绕交易、种植、养殖等涉农场景,实现保险服务理赔、保险保证金保单签发等服务,极大地支撑了当地农民的涉农生产经营。例如,帮助沈阳市苏家屯区的种粮大户,采用保险保证金模式,以100万元拍得原本需要560万元才能拍得的6000多亩两宗耕地项目,成为全国首笔农村产权交易保证金保险保单的受益人。
2.中小微场景金融实践
中小微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增长、强财力、扩就业、促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受疫情的持续影响,中小微企业抗压能力弱,抗冲击韧性差等特性不断暴露,对金融贷款的融资需求持续增加,面对中小微企业抵押不足、信用不足等问题,如何快速提升银行的金融服务效能仍是亟须解决的巨大挑战。
为此,一方面国家不断推动政务数据的开放,如“银税互动”政策,解决中小微信用数据缺失问题:另一方面,很多银行也通过联合金融科技企业,利用技术驱动数据价值的释放,创新服务模式,完善中小微信贷风控画像。
神州信息积极响应国家的“银税直连”政策,在中小微场景领域,帮助金融机构构建服务中小微的金融能力和模式,提供一站式包括获客、银税数据获取、指标衍生、智能风控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形成资产包全链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实际解决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信贷难题。目前,“税务SaaS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等服务,落地富民银行、苏宁银行、百信银行、亿联银行、华瑞银行、新网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覆盖北京、浙江、上海、山东、江苏、广东、深圳、山西、河北等全国31个主要省(市),为80万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例如,2020年疫情期间,帮助湖北省内中小微企业直接贷款超50亿元,极大地疏解了企业的经营困难。
(三)基于云原生、数字原生的技术范式创新——未来银行架构
如何打造面向未来的银行支撑架构体系,以适应数字时代和数字经济,满足普惠客群个性化、差异性、多样性的金融服务技术支撑体系,推动数字金融普惠的发展,已经成为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
在当前的金融数字化转型中,银行普遍遇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当前金融机构普遍的IT架构中,很多都是直接面向不同业务部门需求建设的独立系统,导致各系统呈“烟囱式”布局,相互割裂。第二,不同系统内交易处理和数据处理相对割裂,导致数据价值无法快速反馈到业务过程中。金融机构拥有大量的数据沉淀,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释放数据价值,服务于业务处理、服务于客户体验、服务于金融产品创新,在当前架构上是缺失的。第三,IT架构的落后制约了银行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和产业金融服务能力,特别是典型产业场景的快速融合服务能力。
云原生、数字原生作为数字技术的范式典型,可以构建人类社会数据处理的最低基础支撑,极大地提高企业在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分析以及利用数据过程中的效率,提升银行的数字化程度。同时,结合数字化进程中不断的技术应用,又进一步推动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因此,面向未来的银行架构,不仅要从金融机构的自身角度出发,更要着眼于普惠金融客群的角度,探索和设计一套融合生产生活场景建设和金融IT系统建设的多层次多体系的整体架构,其中“场景建设”“旅程服务”“能力输出”“资源积累”“组织管理”五个层次是规划的重点。不仅要为满足业务发展诉求提供数字化支撑服务,更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去破解普惠金融的难题。
在“场景建设”层,要帮助银行拓展业务触角,提供统一交互体验、输出整体品牌形象,帮助银行接触和获得客户。在“旅程服务”层,通过用户旅程、产品服务和资金投资三部分相关系统,根据特定场景下的用户,提供不同服务需求定制“千人千面”的流程体验及产品服务,帮助银行增强客户黏性。在“能力输出”层,主要实现银行将基础能力以集中方式向旅程服务进行金融能力的输出,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能力。现在很多银行正在建设的技术中台和能力中台正是基于此考虑。“资源积累”层主要通过湖仓一体的技术,来沉淀和管理业务过程中的数据资源,如客户数据资源、外部数据资源、政府数据资源、机构数据资源等,将业务数据化、模型化。最后,“组织管理”层,是整体架构面向金融企业监管、审计和经营管理等组织管理层面的系统,是保障金融企业平稳运行发展的根基。通过五个层次的综合考虑和布局,实现银行数字化能力的综合复用和赋能,不仅面向客户,也推动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只有打破原有的单体架构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云原生、数字原生技术的驱动效用,作用于普惠金融在产业多元化场景的纵深应用。
图-未来银行架构
以农业生产场景为例,农业客户在农业产业链过程中经历购买种子化肥、租用器材、销售及物流运输等不同环节,传统银行服务因为不懂农业生产,无法预测风险,较难在农业生产环节有效地为农户以及上下游产业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在未来银行架构下,“场景建设”层次的系统可以帮助银行与合作伙伴共同营建生产场景接触到客户。例如,打通种子公司销售平台,提供小额贷款;打通物流平台,帮助农户选择最适合的物流方式;建设农产品加工社群,帮助农户进行农产品加工等。在这个过程中,“旅程服务”层次的系统不断优化针对农户的服务,结合行业特性及用户在不同时节的资金需求、风险承受能力等,对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金融服务旅程进行一站式场景建设。这一过程中,银行通过“能力输出”层的系统将自身的存、贷、汇等专业金融服务输出给农户,同时借助AI、实时数据能力提供更加智能化的业务处理。整体架构里的“资源积累”层系统会将服务过程产生的数据按照标准和规范有序地管理起来,同时基于对合作伙伴“三农”数据的累积分析,帮助银行防范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拓展农业金融业务。最后,银行根据累积的数据资源,通过“组织管理”层次的系统实现数字化经营模式升级。
在未来银行架构中,由三个重要的基础技术能力输出支撑起五层整体架构。第一个是技术中台,基于云原生和微服务体系重构银行各类服务能力,现有的各种框架技术、分布式技术、区块链技术、IDE工具以及运维管理类系统都会分解融合到银行统一的技术中台里。不同层次的业务系统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议规范下形成一个个微服务,相互协同完成业务的处理。第二个是数据中台,可以为业务服务和内部管理提供数据治理、数据建模、数据开发、数据分析、数据服务等自主研发、市场领先的一系列服务与组件,助力金融释放数据价值。如何将零售、企业、“三农”等产业在生活生产中的数据要素转化为金融资产,将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业务发展过程中,也将是数据中台建设的重点。第三个是AI中台,利用AI中台的学习和智能化处理能力全面释放应用系统潜力,支撑数字金融可持续发展。AI中台可提供整套AI能力应用,帮助整体架构内各业务系统和技术平台实现不同的智能化需求,例如,金融产品的自动装配、业务流程的自动优化、系统故障的智能预警、代码的自动化生成等,释放出更强大的IT潜能。
(一)数字技术重塑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新基建
基建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更是人类发展的基石。工业文明时代,以“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建,充分满足了社会生产力释放需求,有力地推动了资金、人力等要素流动,推动了工业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数字文明时代,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数据为核心的新基建,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重构生产关系、发挥数字生产力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在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充分融合的状态下,将共同推进人类社会迈向新阶段的快速发展。
金融新基建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支撑,数据将成为新基建的核心。当前大部分银行所管理的资产,仍然是传统的货币资产,存在价值的上限。随着金融新基建的推进,数据资产化和资产数据化进程的加深,银行所管理的资产将扩展为全行业的数据资产,其蕴藏的价值是无限的。因此金融新基建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监管、资产、风险的模式变化,更为重要的是真正实现了数字化转型,推动数据资产的转化。同时,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构建基于零信任的信用风险体系,将有可能解决数字普惠金融面临的信用问题,让全社会享受到信用身份一体化。通过数字资产和身份合一的融合,带来颠覆式的创新服务,也是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体现形式。例如,未来的职业农民,可以在银行构建基于个人身份的资产信用账户,不仅包含实际资产,其农房、农地、农机具,甚至农作物等也都可以作为身份信用的数据资产,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像种子购买、播种、农机具租用、农作物售卖等,都可通过身份识别,享受“身份+信用+识别”的一体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
金融行业正在拉开新基建的帷幕,支付、信用和数字化技术的全面融合,信用及数据安全性的一致关系的保障,特别是基于生物识别的认证信用的一体化,以数据资产形成全新的信用支撑,是构成未来金融新基础设施的关键。基于云原生、数字原生的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整个银行的信用管理体系,数字技术正在推动产融一体化。
(二)数字技术让银行更普惠,普惠驱动银行更数字化
数字经济时代,为应对挑战、把握机遇,银行必须具备时代要求的新能力,开创新模式、扮演新角色,因而可以将数字经济时代的银行称为“新银行”。它不是传统银行简单地信息化、数字化,因此无法从开放银行、轻型银行、生态银行等功能层面的改善进行定义,符合数字时代的“新银行”要在经营理念、业务逻辑、价值定位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
符合“新银行”要求,一方面要把握数字科技带来的能力脉动,理解基于数字科技而带来的经济模式转变,进而能够重新设计和发展金融服务,这就意味着“新银行”必将是金融与科技的一体化深度融合体。例如,基于身份和信用的一体化融合,可以让大众更便捷地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伴随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新的普惠金融场景,“新银行”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将进一步催生业务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例如,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将人与人、人与物的连接拓展到物与物,实现了更广泛的连接触达;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科技为解决与人类社交行为相伴而生的信任问题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通过加密算法和分布式记账,解决需要权威机构和第三方节点进行信用认证的问题,通过技术提高了信息传递和互信的效率,建立了更可信的信息互联;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科技为数字资产的生产加工提供了全新技术架构,为开放生态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基础设施资源,通过集成算力、应用程序、数据和其他资源,构建了更强大的资源框架;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科技使得不同类型数据的共享和大规模流动成为可能,推动数据价值挖掘,完成数据资产向数据资本转变的最终闭环,打造了更有效的价值挖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科技为正确解释数据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从数据中学习,并通过灵活适应实现特定的目标和任务,在数据有效采集、可信传输的基础上,结合云架构,在更广阔的领域落地数字智能化实践,完成了更智能的人机互动。
(三)国家的共同富裕,人民的“新银行”
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践行普惠金融和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在改变金融、赋能银行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要坚持金融的本质,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人民的需求。2022年,中国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数字化转型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数字金融新格局,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未来的“新银行”不是传统银行的简单迭代,而是从数字科技能力和数字经济本质属性出发升级而成的,是具备全新业务形态和全新能力定位的新型服务机构。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化工程,由整个数字化生态体系为之服务,其中既包括商业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也包括客户的数字化对接、需求的培养,还包括金融科技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场景服务。因此,新银行的建设,需要紧扣以下几个方向。
首先,从自身战略定位出发。银行所处经济环境是“新银行”建设的基础,产业数字化程度决定了“新银行”服务的渗透可能和数据来源等决定性因素。银行在进行自身数字化建设的时候要先对自身发展战略相关经济领域数字化状态进行判断,进而推动“新银行”建设。此外,“新银行”建设过程中结合自身数字化需求和相关领域数字化发展特征,双向互动,推动产业升级。
其次,明确发展痛点。建设“新银行”的过程应与自身业务战略发展相结合,从自身痛点出发进行“新银行”建设。参照数字原生、场景融合、为客户增值的新银行要求,对自身技术架构、业务架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打造数字化氛围,激发创新服务潜力;针对性选择生态合作伙伴,弥补能力缺陷,打造数字化服务生态。
最后,选择个性化路径。根据自身技术基础、业务基础及环境基础,可选择个性化建设路径。从技术架构出发,全面重塑科技实力,以数字智能带动业务发展,包括技术架构、核心系统、营销渠道管理、数据治理能力升级。可参考平安银行重塑业务模式,打造AI零售等方式。
从业务需求出发,针对目标业务发展方向及场景发展需求,先对业务需求进行跟踪进而推动科技需求和组织架构调整,不断丰富基础能力配合业务发展,建设开放平台、智能营销体系等,进而推动中台建设提升业务能力。聚少成多、不断局部优化,投入体量不足或前期数字化能力较弱的银行可考虑在全面评估和进行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聚焦限制自身发展的特定方向,比如,进行核心系统、数据中台、风控中台单项建设等,循序渐进推动“新银行”建设。
今天的银行能否真正完成向“新银行”的蜕变,核心在于“普惠”,关键在于“数字”,抓手在于“场景”,最终目的是要服务实体经济。只有坚持普惠金融的初心,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真正做到服务实体经济,才能实现金融风险的化解,身正才能行稳。要坚持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加大数据要素的有效利用,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金融新基建,推动金融服务不断创新和完善。要下大力气,建设好场景金融服务,包括供应链场景、农业场景等产业场景,服务好场景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和参与者,让每个人、每家企业能够平等地享受数字普惠金融释放的红利。既能使银行自身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找到新的盈利点,也能推动国家普惠金融落到实处,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