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神州信息新闻 >  FinTech头条 | 以业务视角融入金融数字化浪潮——《中国经营报》访神州信息总裁李鸿春

FinTech头条 | 以业务视角融入金融数字化浪潮——《中国经营报》访神州信息总裁李鸿春

  • 发布时间:2022-11-29
  • 来源:
  •   
  • 打印

过去三十年中,中国金融行业的数字化发展突飞猛进,数字化已经覆盖了金融机构内部各业务条线和前中后台。

在这波轰轰烈烈浪潮之中,作为金融行业的“送水者”,科技公司在银行机构数字化转型中的推动力量不容忽视。近年来银行架构重塑的呼声不断,这种架构重塑不仅仅是IT 的系统架构,也涉及数据治理、业务、组织等更深层次。这种巨变,也给银行IT公司撕开了新的战略空间。

作为一家与中国金融业一起成长发展的企业,1987年,神州信息便进入了金融信息化服务领域,2013年实现A股上市。在30多年的发展中,这家公司经历了多次重要转型升级,在深耕银行前中后台应用系统建设为主航道的基础上,不断参与到金融场景建设和生态建设中。

根据神州信息2022年半年报数据,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4亿元,其中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收入22.1亿元,同比增长8.2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亿元。报告期内,国有六大行签约总额同比增长26%。

站在央行《金融科技规划(2022—2025 年)》第二个三年起点,银行IT公司发展也迎来又一次重要发展节点,应该如何看待当前国内金融数字化的现状和挑战?科技公司如何突破自身局限,扩展想象力边界,更深层次融入银行业务升级?面对银行科技子公司这一新的对手挑战,科技公司如何认清定位,差异化发展?近期,《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神州信息总裁李鸿春。

数字化成为时代关键词

中国经营报:过去二三十年中,特别是最近的十年,中国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进程突飞猛进。数字技术已经覆盖了金融机构内部各业务条线和前中后台。作为这种变化的亲历者,您认为这一波金融数字化转型主要呈现了哪些特点?有哪些最新趋势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李鸿春:确实,金融行业总是科技创新率先渗透的领域,过去几十年金融数字化的发展就很好印证了这一点。技术在不同历史阶段发挥作用,重塑着金融行业价值链、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

具体到神州信息服务的银行业,其实是走过了“电算化”、“信息化”到“数字化”的阶段。二十多年前,银行是通过用计算机改变手工记账,实现效率提升;到了2000年左右,由“数据大集中”开始的整体信息化建设起步,由此开始金融业务线上化大潮;最近十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成为金融服务的重要载体,不仅打破了传统物理网点服务的时空约束,更带来了实时高效、安全便捷的客户体验。

2012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这条“鲶鱼”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阔前景,让银行意识到必须跳出舒适圈。随着2017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大潮回落,金融市场的主动权再次回到了银行手中,此后金融科技接棒互联网金融,银行从向互联网企业学习、合作到主动出击。

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变化趋势:在技术方面,一是金融机构对架构整体规划越来越重视,架构中各系统之间有明确的定位以及清晰的关系,不仅要解决当下的问题,还要规划和体系地支撑企业和业务的长远发展;二是云原生、分布式、微服务已经普及泛化。这些技术发展有利于银行节约成本、敏捷化服务及业务创新;三是信创加速推动了技术体系的发展与成熟。尤其近三年,为了让关键业务系统充分满足信创底层发展需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希望尝试国内创新型的数据库、服务器,以替代以前停滞了十几年的底层技术。

随着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数字中国,加快推进数字化”目标,“数字化”逐步代替“互联网+”。今天,数字化已经成为时代关键词,也成为了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必然目标,通过数字技术重塑业务流程、经营理念和服务模式实现管理和服务的差异化、个性化、智能化成为了行业共识,这也对银行技术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经营报:银行自身数字化战略在近年来快速发展变化,你们作为输出服务的乙方,在银行话语权如此强的买方市场,如何及时调整自身的服务策略和发展方向?

李鸿春:神州信息作为一家成立30多年、与中国金融业共同发展起来的企业,战略聚焦金融科技,坚持自主创新,并且紧跟行业、技术趋势发展,甚至早于市场做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业务趋势判断。

神州信息聚焦金融科技后,在金融行业主要干了两件事:一是金融信创,因为金融安全既是政策导向也是市场刚需,作为它的部分组成,金融信创也是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安全基石与基建保障。二是场景金融,无场景不金融,普惠金融是中国金融业的难题也是机会,而场景金融是推动普惠金融的必然路径。

作为银行系统建设的技术服务商,首先必须保持自身技术和系统架构理念的前瞻性和实用性。我举个例子,最近十年,神州信息针对银行的“ModelB@nk应用架构指引蓝图”已完成了从3.0到5.0的迭代,特别是2021年推出面向未来银行的整体架构ModelB@nk5.0,在业界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反响。这套整体架构的思路,是帮助银行围绕场景金融的服务能力建设数字化系统,并将云原生、数字原生作为未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支撑,帮助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模式和发挥数据的价值,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

怎么理解呢?数字化转型期的银行,需要的不仅是若干满足不同业务部门要求的、单一的、割裂的系统,还要根据未来发展趋势设计一整套融合银行业务发展、内在管理、外部监管审核以及科技领先的多层次体系化的整体架构。这个整体架构重在厘清和说明为什么要建设这些系统,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新业务时哪些系统需要具备哪些处理能力。在整体架构规划下,所有的应用系统能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服务于战略发展和多层级的目标。

差异化发展 业务视角融入技术服务

中国经营报:市场对于IT服务商存在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外包机构仅仅提供技术,参与不到银行的核心业务中。从扩展自身业务想象力和估值的角度看,IT 服务商是否有可能参与到金融机构整个的架构重塑中?

李鸿春:在技术架构之中充分融入业务视角是我们近年来一直坚持的理念。我们始终认为:数云融合下的未来银行架构,应立足业务视角,重塑银行的业务架构、技术架构以及经营管理体系。

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本身的金融科技能力很强,需要金融科技企业具备更具前瞻、领先性的架构、理念、设计规划能力,包括关键系统组件的开发能力,从咨询规划、高端人才采购方面开展合作。科技能力较强的区域头部银行,除需要金融科技公司共同推进银行整体IT规划、系统的开发的需求之外,也可以在业务层面如搭建场景平台等方面开展更多的合作。举个例子,在神州信息近年来投入比较大的农村普惠金融场景,我们主要通过农银平台开展惠农业务。

一些具备一定科技基础的金融机构,缺乏关键系统建设经验,因此需要金融科技能力较全面的服务商,提供包含能支撑未来架构的多个关键性系统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例如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数据系统、核心系统+柜面系统+微服务平台等),而非单一系统的建设。

而对基础更薄弱的银行机构,则需要我们提供包括咨询规划、系统建设及场景建设在内的一系列服务,(比如)整体规划银行未来科技、业务发展方向,实现金融科技能力的提升。

其实,Modelb@nk5.0就是“在技术架构之中充分融入业务视角”的重要成果,它探索和设计了一套融合生产生活场景建设和金融IT系统建设的多层次多体系的整体架构,规划出“场景建设”“旅程服务”“能力输出”“资源积累”“组织管理”五大层次。

在具体的三农业务实践中,我们是这么做的:一是通过场景建设层帮助银行建立与三农生产场景客户的链接,比如种子、化肥、农机具购买租赁,实现服务与客户生产经营场景的接入;二是通过旅程服务层优化针对农业生产场景的服务过程,并提供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最终,再通过能力输出、资源积累、组织管理各层的建设,实现智能化业务处理、三农数据积累分析,帮助银行优化自身数字化经营能力。

中国经营报: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在产业领域还有比较大提升空间。在这一领域“技术雷达”能怎样进行更好的场景适配,去服务好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李鸿春:确实,金融科技在产业领域的渗透和探索相比在消费领域还远远不足。我们近年来把深耕多元场景作为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打法,选择的切口,就是三农、中小微融资这些传统金融服务中的薄弱点。

通过“科技+数据+场景”的创新模式,联合金融机构、税务部门、农业部门、互联网企业等各方开展合作,打破传统的服务与信贷模式,优化与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的信息传递交流,构建专属的评价与风控体系,助力资金流向金融基础设施欠发达的地区和产业,解决三农、中小微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这使得我们在场景金融领域找到了广阔的业务创新空间。

除了刚才提到三农领域的事件,在银税服务领域,依托“SaaS税票产品”,帮助珠海华润银行在客户授权情况下,无人工环节介入,线上实时获取企业税票数据,通过对底层数据解析、加工,形成结构化风险指标。覆盖基本信息、申报、征收、交易对象、信用等级,违法稽查等经营风险信息,进而为该行信贷业务中的风控解决方案提供补充参考、信息测评和即时监控,极大改善了华润银行信息收集方式,提高了中小微贷款业务处理效率。

中国经营报:近年来,国有大行和头部股份行开始把金融科技提高到战略层面,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强化自身能力建设,也向外输出服务,这对于独立市场机构形成了一定挑战。你们如何应对和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竞争?

李鸿春: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是市场的重要一份子,我们双方能力优势各有所长。金融科技子公司以服务母行为主,同时将自身的科技能力向同业输出,他们长期沉浸在银行业务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了解母行的业务特点、管理方式及流程,擅于将优秀的服务模式在同类银行机构推广。

神州信息的强项在于30年的发展历程中,服务的客户涉及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状况的银行机构,积累了丰富客户服务经验,并使其沉淀在特性化的业务模式、产品和场景之中。未来的金融竞争追求千人千面、百花齐放,长远来看,各类型的金融科技公司都有自己的市场定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展各种方式的合作。

数据资产化蕴含无限价值

中国经营报:当前金融数字化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深化空间。央行《金融科技规划(2022—2025 年)》中提出的六大发展目标之首即“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更深化”。您认为,目前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还存在哪些障碍亟待突破?继续深化有哪些路径?

李鸿春:一个市场的共识是,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是以客户为中心,变业务驱动为数据驱动,改善用户体验和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帮助企业实现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以往,银行把主要资源和精力投向“二八原则”中20%的客户,对其余80%的客户的潜在需求关注不足。一个好的变化是,我们注意到,在上述规划中已明确将 “公平”作为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原则之一的背景下,加之数字技术得到发展与普及,必然驱动银行将业务发展的焦点转向80%的巨大客群。客户的需求将促使银行开始转变视角进行思考。

近年来金融机构都认识到了数字思维的重要性,都把数据的沉淀和管理放到了重要的战略位置。但急需要突破的障碍是如何使用这些数据来重塑业务,这不仅需要数据技术的发展推动,更需要对数字化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规划。

我们自己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总结,我们认为资产数字化、产业数联、决策数智化和企业无边界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四个核心方向。当前大部分银行所管理的资产,仍然是传统的货币资产,存在价值的上限。而随着金融新基建的推进,数据资产化和资产数据化进程的加深,银行所管理的资产将扩展为全行业的,其蕴藏的价值是无限的。

中国经营报:当前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从顶层设计正在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一些银行目前已经在探索“数据资产入表”,在资产运营的视角下,你们如何调整自己的服务和数据治理逻辑?

李鸿春:数据治理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但在数据治理的过程中,很多金融机构都会面临难以实施的难点。主要原因一是业务系统的数量多,陈旧系统难以厘清数据逻辑和流向;二是数据治理工作落实在业务系统的最佳契合点是在业务系统的升级改造中;三是在日常运维工作中,需要大量的工作协同支撑,涉及多部门的配合。

在实践中,我们也和部分银行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我们研发的“数据资产运营平台”已经在邮储银行、南京银行、上海银行、重庆农商行等成功落地,实现数据资产直接对业务“可见”、“易懂”、“易用”,提升数据査询搜索定位能力、对数据理解与认识能力、数据联动获取能力、数据分享普及能力;同时提升数据管理能力水平,包括提供数据资产识别与登记的标准与流程支持工具、统一的数据资产确权与授权支持工具,优化数据评估定价。

人物简介

李鸿春,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专业,于2003年加入神州控股(000861,HK),曾任职神州信息(000555,SZ)副总裁、常务副总裁 ,现任神州信息总裁。在IT行业拥有超过二十年的营销及经营管理经验,对金融、电信、军工等行业市场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敏锐的洞察。他注重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技术等与行业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带领神州信息创新产品和服务,探索新业务模式,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并在实践中获得市场的检验与认可。也因此获得“新一代信息技术突出贡献人物”、“中国科技创新金融行业领军人物”等多项荣誉。

记者观察

金融数字化“送水者”的边界之战

根据IDC的研究,2021年中国银行业 IT 投资规模达到 1557.1 亿元人民币,与 2020 年度相比,增长了11.8%,其中,IT解决方案市场的整体规模达到589.3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17.3%。

行业的景气度离不开市场参与者的创新推动,也必定带来更充分的市场竞争。

从需求侧看,银行的IT需求源于三个层面:业务变迁、架构创新、硬件更替。从批发信贷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场景金融、从集中式到分布式架构甚至微服务架构的演变趋势、以及从IOE为主到国产自主可控替代等等趋势都催生其IT服务更新换代需求。

银行IT建设中有长趋势也有短周期,券商调研显示,银行IT存在7-8年的换代周期,每个周期对应不同的驱动因素。而由上述三个趋势驱动的本轮周期从2020或2021年开始,为金融IT服务商带来业务机遇。

从供给侧看,金融行业进入壁垒高、客户粘性强,传统银行IT服务商拥有一定先发优势。但需要看到,与保险、证券等领域相比,银行对IT建设重视程度高、投入大、业务量充足,不仅不少非出身金融但科技实力较强的新玩家开始跻身其中,更有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自带后发优势。

这也让该领域的老牌服务商面对着持续创新的经营压力——其必须不断迭代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业务布局,甚至不断突破IT服务商传统的刻板印象和服务边界。

回顾银行厂商的发展史,两个时间点较为重要:2000年左右,多家厂商成立;2010年前后,多家厂商登陆资本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银行IT行业因重模式的人力投入和分散化的竞争格局并不被资本市场看好。但近年来,随着政策、市场、技术多方因素影响,银行IT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龙头公司正在纷纷建立起技术和资源壁垒。

神州信息应该是银行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发展长河中的一个典型样本。自 1987 年以来,从集成性业务为主到不断加大软件服务比重,再到近年来持续战略升维,将更多业务视角融入架构设计。几乎金融技术变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内,均有阶段性的典型技术服务输出。特别是在一些难度加大的转型期,与“船小好掉头”的很多后起新秀相比则需要更多决心和定力来完成战略迭代和收入结构调整。

根据神州信息财报,截至2021年底,公司已经覆盖超过 1200 家金融客户,包括央行及3家政策性银行、6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6家民营银行及直销银行,33家外资银行、140余家城市商业银行、200余家农商行及农信社、300余家村镇银行等。在IDC等调研中依然保持了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整体排名前三的地位。

机遇和挑战总是结伴而生。当前,金融数字化转型正进入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攻坚阶段,打造新一代金融数字基础设施成为市场最急迫需求。这也让“送水者”业务的边界每年都可能发生变化,保持业务洞察与技术突破的高度敏锐必须成为一种习惯。

毕竟,如果从资本市场数据看,在一个千亿级市场下,银行IT头部企业上市公司市值处于一二百亿区间,与高度集中化的券商IT巨头公司相比,还有巨大成长空间。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