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神州信息新闻 >  金融时报 | 神州信息郭为:共同富裕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金融时报 | 神州信息郭为:共同富裕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 发布时间:2023-01-18
  • 来源:
  •   
  • 打印

共同富裕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郭为,神州信息董事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及“共同富裕”,这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承诺,更是未来各行业、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落脚点。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在践行普惠金融和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字经济时代,构建场景金融的关键在于数据、数字技术和场景三个方面。以数据为核心、数字技术为驱动、场景为实践,不断探索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推动金融服务能力下沉,必将是未来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

普惠金融不仅在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还将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百年目标中,进一步发挥金融的普惠性,解决金融弱势群体的客观金融需求,成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

中国是世界上首个将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国家,国务院出台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首次对普惠金融进行了定义,“普惠金融是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将“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发展普惠金融,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关节,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同时,通过金融的普惠性缓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因此,普惠金融内在本质可视为促进资本流向金融弱势群体,让工商资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于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大国到强国的必由之路

在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从消灭贫困到推动共同富裕,普惠金融的持续推进和深入,为国民经济增长和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关键助力。但必须意识到,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中,普惠金融还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难题。尤其是在某些关键领域,存在资本流动不畅通、金融末端服务堵塞的问题。例如,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凸显,城乡区域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触达最末端的能力明显不足等。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下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方向。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成为新发展引擎,数据上升为新的核心生产要素。如何运用数字思维、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通过“数字+普惠”破解难题,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以及服务金融一线的金融科技企业,更应立足于“数字”所蕴藏的驱动性、创新性和颠覆性,为普惠金融解决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二) 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是中国走向共同富裕应解之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为了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核心问题。金融领域开展的去杠杆、挤泡沫、精准拆弹等工作,是为了引导金融回归本质,脱虚向实,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通过金融供给侧的改革,发挥金融普惠性,真正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和弱势群体,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石。

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1》指出,2021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益同步提升,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持续发挥作用。截至2021年年末,农村地区累计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48.7亿户,占全国总量35.86%。全国共开立单位银行账户8336.97万户,同比增长11.44%,其中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新开立单位银行账户1394.93万户,同比增长20.48%,增长迅速。从中长期看,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足。下一步,要继续推动金融服务下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和制造业大国。农村、中小微企业这两类群体长期以来信用体系缺失,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现有风控体系下,无法提供有效的金融贷款。这是普惠金融现阶段的主要症结所在。不仅涉及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创新,更涉及农业农村地区和小微企业资产数据化和数据资产化的转换。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这方面的工作投入,一方面通过土地确权、两区划定,厘清农民所属承包土地、宅基地等资产归属,更重要的是完成了资产的数据化统计;另一方面,加大税务、海关等关键领域的政务数据开放,为银行构建和完善农民和中小微的信用体系,提供了关键基础数据,加速了“三农”和中小微企业数据资产化的步伐。在此过程中,实现“科技+行业+数据”的融合创新,构建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服务,正是国内金融科技企业发力的关键,也即让科技促进产业融合,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一) 技术与金融融合,科技改变金融服务

银行作为现代金融的核心,其本质是信用中介,目的是推动金融信息的跨时间、跨地域流转。技术可以视为金融业务、金融服务创新的核心关键支撑,每一次技术的跃迁都将会带来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和颠覆。但必须意识到,技术始终只能是驱动力。科技改变金融服务模式的目的在于更便捷、更普惠、更好地服务金融本质。

从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到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升级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金融电算化。用计算机改变手工记账的模式,实现效率提升,现在很多银行科技部前身就是当初的电脑部。第二阶段,网络化阶段。通过网络实现了网点间的数据交互,随后的互联网更实现了实体业务的线上化发展。第三阶段,数字化阶段。银行正在通过数字技术,重塑业务流程、经营理念和服务模式,如通过场景金融服务于农业、产业链、中小微企业等。伴随数字技术的应用,金融逐步从手工走向电算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从支付工具发展到信用体系建立。

(二) 普惠金融的实现离不开数字技术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数字经济不断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其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金融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更好地服务数字经济发展,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提供更好的支持,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数字经济的特征一方面是泛在普惠,无处不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按需服务的云模式、各种商贸金融等服务平台使数字经济呈现“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格局;另一方面是开放融合,通过数据的开放、共享、流通,促进同行业内不同价值链条、跨行业的不同组织间开展大规模协作和跨界融合,实现资源优化与重组。因此,金融行业需要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速度,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行业内应用,实现数字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充分重视数据要素价值,打破传统服务与信贷模式,优化与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信息传递交流,构建专属评价与风控体系,更好地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这两大特定群体,实现普惠金融精准滴灌,真正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荣共生。

(一) 什么是场景金融

数字化时代,“场景”逐渐成为重构人与商业连接的重要因素。场景金融的本质是基于数据,把商业、制造业、生活等场景中的资产数字化、数据资产化的过程——这是场景金融的核心和实践前提,是数字技术融合场景带来的对金融服务模式的颠覆式创新。通过产融一体化,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普惠金融。以乡村振兴为例,农业场景高度分散的特性导致了工商资本难以介入其中,而场景金融的出现,则在形成数据资产的前提之下,实现了普惠金融服务于农业农村场景。

场景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结合,为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银行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深入场景,更好地“读懂”农村、“读懂”小微企业,并通过因地制宜地构造业务和风控模式,为其提供有针对性、有特色、符合实际需求的金融服务。而这也可以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覆盖率,为银行业挖掘出巨大市场空间,提供数字化转型的内在动力。

(二) 场景金融实践: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

数字技术助力普惠金融是大势所趋,场景金融的实践必须具备“懂行业、懂金融、懂数据”这三个关键要素。如何把分散的场景与银行业核心系统整合在一起,是新的技术挑战。云原生、数据原生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可能性。

在农业农村场景金融领域,一方面,以农业农村数字化为基础,加快新技术对农业农村产业和农民相关生产经营的支撑,为“三农”资产的数据转化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加快农业农村场景金融的建设,激发丰富涉农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加速涉农数据转化为可被认可的金融资产,吸引资金、人才流向“三农”领域,激发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新动力。在中小微企业场景金融领域,一方面,国家不断推动政务数据的开放,如“银税互动”政策,解决中小微企业信用数据缺失问题;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银行联合金融科技企业,利用数字技术释放中小微企业数据价值,创新服务模式,解决中小微企业信贷难题。

(三) 基于云数原生的未来银行架构——普惠金融的数字支撑体系

如何打造面向未来的银行支撑架构体系,以适应数字时代和数字经济,满足普惠客群个性化、差异性、多样性的金融服务技术支撑体系,推动数字金融普惠的发展,已经成为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

在当前的金融数字化转型中,银行普遍遇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当前金融机构普遍的IT架构中,很多都是直接面向不同业务部门需求建设的独立系统,导致各系统呈“烟囱式”布局,相互割裂。第二,不同系统内交易处理和数据处理相对割裂,导致数据价值无法快速反馈到业务过程中。金融机构拥有大量的数据沉淀,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释放数据价值,服务于业务处理、服务于客户体验、服务于金融产品创新,在当前架构上是缺失的。第三,IT架构的落后制约了银行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和产业金融服务能力,特别是典型产业场景的快速融合服务能力。

云原生、数字原生作为数字技术的范式典型,可以构建人类社会数据处理的最低基础支撑,极大地提高企业在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分析以及利用数据过程中的效率,提升银行的数字化程度。因此,面向未来的银行架构,不仅要从金融机构的自身角度出发,更要着眼于普惠金融客群的角度,探索和设计一套融合生产生活场景建设和金融IT系统建设的多层次多体系的整体架构,其中“场景建设”“旅程服务”“能力输出”“资源积累”“组织管理”五个层次是规划的重点。不仅要为满足业务发展诉求提供数字化支撑服务,更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去破解普惠金融的难题。

在“场景建设”层,要帮助银行拓展业务触角,提供统一交互体验、输出整体品牌形象,帮助银行接触和获得客户。在“旅程服务”层,通过用户旅程、产品服务和资金投资三部分相关系统,根据特定场景下的用户,提供不同服务需求定制“千人千面”的流程体验及产品服务,帮助银行增强客户黏性。在“能力输出”层,主要实现银行将基础能力以集中方式向旅程服务进行金融能力的输出,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能力。现在很多银行正在建设的技术中台和能力中台正是基于此考虑。“资源积累”层主要通过湖仓一体的技术,来沉淀和管理业务过程中的数据资源,如客户数据资源、外部数据资源、政府数据资源、机构数据资源等,将业务数据化、模型化。“组织管理”层,是整体架构面向金融企业监管、审计和经营管理等组织管理层面的系统,是保障金融企业平稳运行发展的根基。通过以上五个层次的综合考虑和布局,实现银行数字化能力的综合复用和赋能,不仅面向客户,也推动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只有打破原有的单体架构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云原生、数字原生技术的驱动效用,作用于普惠金融在产业多元化场景的纵深应用。

银行在践行普惠金融和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22年,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办发〔2022〕2号),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数字化转型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数字金融新格局,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数字经济时代,为应对挑战、把握机遇,银行必须具备时代要求的新能力,开创新模式,扮演新角色,因而可以将数字经济时代的银行称为“新银行”。未来“新银行”不是传统银行的简单迭代,而是从数字科技能力和数字经济本质属性出发升级而成,具备全新业务形态和全新能力定位的新型服务机构。这是一个系统化工程,由整个数字化生态体系为之服务,其中既包括商业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也包括客户的数字化对接、需求的培养,还包括金融科技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场景服务。因此,新银行的建设,需要紧扣以下几个方向。

首先,从自身战略定位出发。银行所处经济环境是“新银行”建设的基础,产业数字化程度决定了“新银行”服务的渗透可能和数据来源等决定性因素。银行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要先对其发展战略相关领域的数字化状态进行判断,进而推动“新银行”建设。并结合自身数字化需求和数字化发展特征,双向互动,推动产业升级。

其次,明确发展痛点。建设“新银行”的过程应与自身业务战略发展相结合,从自身痛点出发进行“新银行”建设。参照数字原生、场景融合、为客户增值的新银行要求,对自身技术架构、业务架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形成数字化氛围,激发创新服务潜力;有针对性地选择生态合作伙伴,弥补能力缺陷,打造数字化服务生态。

最后,选择个性化路径。根据自身技术基础、业务基础及环境基础,可选择个性化建设路径。从技术架构出发,全面重塑科技实力,以数字智能带动业务发展,包括技术架构、核心系统、营销渠道管理、数据治理能力升级。可参考平安银行重塑业务模式,打造人工智能(AI)零售等。

从业务需求出发,针对目标业务发展方向及场景发展需求,先对业务需求进行跟踪进而推动科技需求和组织架构调整,不断丰富基础能力配合业务发展,建设开放平台、智能营销体系等,进而推动中台建设提升业务能力。聚少成多、不断局部优化,投入体量不足或前期数字化能力较弱的银行可考虑在全面评估和进行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聚焦限制自身发展的特定方向,比如,进行核心系统、数据中台、风控中台单项建设等,循序渐进推动“新银行”建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