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保险报 |《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解读
- 发布时间:2022-06-28
- 来源:
- 大 中 小
- 打印
2022年6月1日,相关监管单位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将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层面,同时提出银行业保险业应将环境、社会、治理(ESG)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被视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节点,神州信息新动力金融科技研究院对《指引》进行了深入解读。
一、重点内容
《指引》共36条,在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投融资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以及监督管理五个方面对银行保险机构提出了如下要求:
(一)明确治理架构,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指引》提出“董事会或理事会——高级管理层——专门委员会——绿色金融部门和负责人”的治理架构,明确董事会或理事会承担绿色金融主体责任,负责确定发展战略,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绿色金融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明确职责和权限,开展内部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专门委员会负责绿色金融具体工作;同时,《指引》还提出给予绿色金融工作负责人和相关部门充分授权,配备相应资源,并将工作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此外,鼓励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
(二)推动政策完善,降低碳强度和碳足迹,实现碳中和
《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积极支持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落实碳排放、碳强度政策要求,防止“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同时,不断完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流程,明确绿色金融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以及有重大风险的行业制定授信指引,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或投资政策;此外,要有序降低资产组合的碳强度和运营碳足迹,最终实现资产组合和运营的碳中和。
(三)完善投融资流程管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完善投融资流程管理,加强授信和投资的尽职调查、合规审查、审批管理、资金拨付管理、贷后和投后管理;此外,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根据自身实际积极运用数字化科技手段完善产品开发、经营销售、投融资管理等业务流程,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优化对小微企业融资等业务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同时采取差异化、便捷化的管理措施,提高风险管理的覆盖面和有效性。
(四)加强内控管理,充分披露绿色金融发展情况
《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内控管理,建立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落实激励约束措施,完善尽职免责机制,确保绿色金融持续有效开展;此外,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公开绿色金融战略和政策,充分披露绿色金融发展情况。
(五)明确监督管理职责,加强对银行的指导评估
《指引》明确监管单位及其派出机构的绿色金融监管职责,加强对银行保险机构绿色金融业务的指导和评估。
二、政策亮点
(一)绿色金融纲领性文件
相较之前国内出台的绿色金融政策文件重点聚焦在某一方面,《指引》则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系统而全面的要求,对推动银保机构自身及利益相关方(客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拓宽了关注点和适用性,符合新时代发展背景
对比2012年2月出台的《绿色信贷指引》,新版《指引》以新时代金融环境和绿色金融发展需求为背景,拓展了关注点和适用性。具体表现为:首先,政策的适用对象从银行拓展到银行保险机构及其客户;其次,风险类别在环境(E)、社会(S)风险维度上增加了治理(G)风险;再次,业务活动从信贷拓展到各类绿色金融业务;最后,强调了科技手段对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性。
(三)将治理(G)风险纳入风险类别中
《指引》从原有的环境(E)与社会(S)风险维度上,纳入了治理(G)维度,引入全面的环境、社会及治理风险概念(ESG)。《指引》要求银保机构将ESG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流程,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并开展压力测试。这说明了监管层对治理风险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同时这些要求可以使银行更加全面的评估客户的非财务表现,为决策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依据。
(四)明确实现运营和资产组合碳中和的目标
《指引》要求银保机构渐进有序减少运营碳足迹和投融资碳强度、最终实现运营和资产组合的碳中和,同时特别强调应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有保有压、分类施策,防止“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保障我国能源产业链的安全。
三、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制定碳中和策略
银行应根据《指引》,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进落实绿色金融工作;同时,针对《指引》提出的运营碳中和以及资产组合碳中和,银行需尽快推进研究与规划工作,明确碳中和目标与实施路径。在运营方面,应对历史运营碳排放情况进行盘查,确定减排与运营碳中和的策略和最佳实施方案;在资产组合方面,应根据融资方式和行业等进行分类,确定不同类别的投融资自核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分类设定减排目标和策略,渐进有序降低投融资碳强度,最终实现资产组合碳中和愿景。
(二)优化治理架构,加强能力建设
银行需要按《指引》要求建立并优化绿色金融治理架构,将职责明确到部门和个人,加强业务协同,更有利于工作的推进;此外,银行要持续加强绿色金融相关能力建设,为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其中包括:第一,持续培养和引进绿色金融业技人才,并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约束措施,把部门和人员的绩效考核与业务表现挂钩;第二,加强对绿色金融产业政策、相关标准、技术、金融产品及服务方案等方向的研究能力;第三,加强对项目和客户的差异化管理能力,提升绿色项目定价能力。
(三)提升绿色金融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鉴于《指引》明确了全面的环境、社会及治理风险概念,银行应着重提升自身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能力。首先,应将绿色金融风险管理纳入发展战略规划,评估风险带来的潜在影响,设置具体的风险管理目标;第二,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设计各类ESG风险管理工具,并将相应的工具融入到风险管理全流程;第三,建立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将绿色金融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客户准入、监控预警等实行差异化管控,完善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风险管理;最后,探索适当的风险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分析和评估风险敞口在各种情景下可能带来的相关风险,增强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
(四)加大绿色金融领域投入力度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目前国内各家银行均增加了绿色金融领域的投入力度,未来还应持续加大投入。首先,要加大绿色产业信贷投放支持力度,助力绿色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其次,要加强绿色债券投资力度,募集的资金专用于支持绿色产业项目融资。最后,加强对碳排放权相关金融服务的系统性研究,从政策制定、产品设计、营销和服务方案等角度全方位提升绿色金融服务。
(五)提升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单一、缺乏创新,《指引》的发布明确了监管要求,有助于银行提升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首先,银行要积极响应政策,与政府机构进行合作。如结合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政策,研发相应的绿色信贷产品;其次,要依据绿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需求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新能源行业的融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银行积极创新“个人助农光伏贷”、“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等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来贴合需求;再次,推动绿色金融细分领域产品创新,如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探索碳期货等新兴碳金融业务;最后,探索“绿色+普惠”产品创新,实现二者的共同促进,帮助解决小微企业绿色转型中融资贵和融资难的问题。
(六)利用数字技术助力绿色金融发展
银行应将数字技术作为助力绿色金融发展的必要工具。首先,利用数字技术挖掘数据价值。对银行绿色数据进行系统整合、分析与持续积累,建立绿色智能营销库,发挥绿色数据的价值;其次,利用数字技术助力业务应用与服务。例如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绿色信贷智能识别工具,提升绿色信贷业务的效率和质量;运用大数据技术赋能风控,助力绿色企业融资;运用区块链技术助力打造绿色供应链金融平台,有效监管资金使用情况、降低违约率、提升产业链整体绿色水平。
四、金融科技如何支持绿色金融发展
目前,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先进数字技术助力政府及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已积累了一些业内成功应用案例,为未来绿色金融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良好实践参考。从具体应用场景来看,目前在项目库建设、绿色信贷智能识别、环境气候风险检测和预警、ESG评价、绿色供应链金融等方面应用较为广泛。
(一)助力政府标准化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各地政府还未对绿色金融认定标准方面达成共识,对同类型的绿色金融产品的认定口径存在偏差,对不同产品种类的边界存在重合或模糊等问题,致使一些绿色金融审核认定过程繁琐。同时,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地方政府也参与到绿色金融服务当中。因此我们认为,金融科技公司可利用数字技术助力政府主导的绿色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绿色信用体系建设和绿色项目库建设两个方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从监管部门、企业等多渠道实时采集非财务类实际经营数据、绿色企业和项目信息,生成用户画像。依托机器学习技术,使征信记分系统和信用评估模型标准化、社会化。并可自动生成针对绿色小微企业的绿色信用分析报告,从而预测未来违约率等,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参考案例】:2018年12月,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由湖州市政府部门牵头搭建的湖州市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该平台通过搭建“绿贷通”、“绿融通”和“绿信通”三个服务系统,为小微企业提供 ESG评价、绿色认定、银行贷款、股权融资、政策担保、政策兑现等全生命周期绿色金融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助力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应用
金融科技公司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可以提高银行的绿色识别能力,提升环境风险管理水平,改善银行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成本,促进绿色创新业务的发展。
1、绿色信贷智能识别工具
金融科技公司可以通过绿色信贷智能识别工具,将国内外各种绿色标准进行对应,从而有效地解决银行对企业绿色项目识别困难和国内外绿色标准不一致等问题。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基于多种绿色标准和信贷资产信息,为项目和企业匹配多种绿色评价标准下的适配结果,为绿色企业和项目的甄别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案例1】:2022年1月,平安银行“绿色金融系统”一期工程投产,该系统实现了绿色业务数据线上自动汇总、统计及报表生成等功能,并可进行全行绿色业务智能化线上认证、规范认证,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质量及合规性。“绿色金融系统”二期工程研发将涵盖包括环境效益测算、环境及社会风险分类、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环境表现监测及环境风险预警48等功能。
【参考案例2】:苏州农商行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了精准的绿色智能识别工具,实现绿色贷款在线自动秒识别,全面提升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的效率和质量。此外,系统通过内嵌环境效益测算模块,实现对项目环境效益的测算和动态跟踪。
【参考案例3】:湖州银行绿色信贷管理系统2019年3月上线以来,不断在绿色识别效率、环境效益测算及ESG评价能力等方面完善升级,并被国内其他中小银行复制。截至2021年底,该系统已累计完成42000多笔业务的绿色识别和全流程贴标,对约700笔项目贷款进行了环境效益测评。
2、环境气候风险监测和预警处置平台
金融科技公司利用数字技术,整合与分析环境处罚、企业污染排放、环境负面舆情等非结构化数据与信息,从而达到对企业客户的环境气候风险实时监测与预警的目的,帮助银行尽早识别客户环境气候风险,为银行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方案提供依据。
【参考案例】:建设银行以苏州分行为总行级绿色金融试点行,完成“绿色金融GIS管理平台”一期开发。聚集了企业的环境表现、信贷相关信息、能耗信息等绿色金融相关数据,利用可视化大数据分析,为绿色信贷管理、环境和气候风险预警、绿色金融拓客提供辅助支撑。
3、ESG评价系统
ESG评价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生成客户的ESG信用画像,并将其全面纳入信贷管理流程,为银行选择客户、设置风险偏好、调整信贷结构等提供支持。ESG评价系统作为非财务指标,突破仅靠财务数据绩效评价的局限性,更有效地评估企业综合情况及风险,从而提高银行的风险预警能力;同时,银行以客户ESG绩效表现为依据,加大优质绿色企业的扶持力度,减少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支持,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此外,银行运用深度学习技术探索客户ESG评价与客户信用风险的关系,前置风险管控。
【参考案例1】:2021年11月,建设银行启动对公客户ESG评级体系项目,项目将致力于达成三个目标:首先,构建客户ESG评级模型,并参考国内外先进ESG评级经验,根据建行业务发展特点和需求,在不同行业行业分别构建符合建行对公客户实际的ESG评级模型,识别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基于上市公司或发债企业的ESG表现构建ESG相关指数,并实时追踪评级表现,为投资者提供明确的投资信号,引导可持续投资;最后,梳理并探索优化ESG要素在信用评级中的体现应用。
【参考案例2】:中国银行依托浙江省作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和数字化改革先行省的优势,在浙江启动了公司客户ESG评价体系建设试点。以银行信贷关键性影响因素和数据治理水平作为综合考虑,构建了涵盖四个层级的ESG指标体系,将不同行业借款人的ESG风险以“企业ESG得分(百分制)”呈现,并与信贷流程相结合,助推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定期监测ESG评价结果对行业、地区的影响程度,将结果应用于尽职调查、项目评审等方面。
【参考案例3】:江苏银行在国内率先开发上线专业客户ESG评级系统,落地“ESG表现挂钩贷款”。系统中根据行业设定差异性、特征性评估指标,收集整合客户的公开资料进行定性信息梳理和定量指标计算,并按照企业是否上市及污染排放情况进行差异化分析。基于客群分析和代表性企业调研,江苏银行对300多个评估指标进行筛选,逐步探索出了适合该行客户的ESG评估模型。
【参考案例4】:湖州银行公司信贷客户ESG评价系统,在评价体系设计上,将ESG评价标准与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目标深度结合;在系统开发上,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了完全自动化计算、ESG风险动态监测和自动生成标准化ESG信息披露统计数据的功能。
4、供应链金融平台在绿色金融中的应用
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串联搭建起包括绿色企业、上下游供应商、银行和监管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绿色供应链金融平台,将绿色项目贷款信息等实时上传,并在区块链记录项目的历史合同履行情况、非财务数据等,实现全流程可追溯,有效监管资金使用情况、精准定位绿色金融需求、降低违约率、提升产业链整体绿色水平;同时,利用区块链的信息可靠、可追溯等特点,增强企业绿色供应链融资信息透明度,为银行开发相关产品提供技术和数据产品服务。
【参考案例】:农业银行山东分行基于区块链技术自主研发的多级流转平台,实现供应商发起融资申请后资金快速到账,缓解了绿色产业上下游的资金周转压力,确保绿色供应链安全稳定。绿色企业能在该平台线上快速完成包括注册、开立电子债权凭证、贸易背景资料审核、申请融资、获得放款等融资全流程。
5、其他应用场景
金融科技公司在其他应用场景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神州信息作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以未来银行架构整体解决方案Modelb@nk5.0为指引蓝图,通过金融超脑、数据中台、区块链技术平台等创新理念、技术、产品的应用,帮助银行有效穿透资产底层,跟踪绿色融资项目发展,明确节能减排效果,帮助银行有针对性地为企业绿色升级提供金融服务,助力“双碳”目标落地;同时,通过场景对接、大数据风控、金融信创云等科技综合赋能银行风控,激发金融产品创新,为绿色企业的融资提供助力;此外,神州信息正在探索通过将大数据、AI等技术与银行营销理念相结合,从客户认知到营销业务落地,打造智能营销平台,并在平台中增加绿色金融营销主题。针对用户需求与偏好,提出精准营销方案,实现从客户画像、营销策略与金融产品精准匹配、效果评估的智能营销闭环流程,推动银行在绿色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