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神州信息新闻 >  金融科技下半场,如何推动产业数字金融走向平台化、标准化?

金融科技下半场,如何推动产业数字金融走向平台化、标准化?

  • 发布时间:2023-07-18
  • 来源:新金融联盟NFA
  •   
  • 打印

编者荐语:

如何推动产业数字金融走向平台化、标准化?神州信息战略生态总监郭荣纯发表观点:产业数字金融作为新金融要强调三个“新。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金融联盟NFA ,作者NFA

“资金如果不能精准匹配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银行就更倾向于惜贷或不及时提供信贷支持。采用智能合约,将数字人民币的流转与合同执行结合,可有效控制交易行为。”7月8日,建设银行数字人民币推进办公室副主任汪下烟在新金融联盟举办的“产业数字金融的难点与突破”内部研讨会上表示。

会上,汪下烟,渤海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官赵志宏,平安银行公司业务总监、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李跃,浙商银行供应链金融部负责人赵旭升,中企云链董事长刘江做了主题发言。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资深研究员、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党委书记、会长单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点评交流,神州信息战略生态总监郭荣纯受邀参与研讨。

此外,54家银行及非银金融机构、24家金融科技公司的130多位嘉宾通过线上线下参会。会议由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吴雨珊主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以下为部分精彩内容。

研讨会现场

产融双向奔赴

产业数字金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创新应用,也是继消费金融之后,金融科技的下一片蓝海。

“数字化转型发展到下半场,从零售领域转向对公,本质是要实现金融对公业务数字化和智能化。同时,工业互联网发展带来了生产方式、商业模式、消费方式的重大变革,也呼唤对公业务由单个法人的评估,转变为对产业集群的评估。”肖钢表示。

肖钢认为,从实践层面看,产业数字金融即“产业互联网平台+数字金融平台+数字金融”——一是产业实现了数字化,二是金融实现了数字化,在此基础上产业与金融对接形成产融数字平台。

“当下产业链的痛点,关键在于资金在链上流转效率比较低;一些银行的风控模型‘一刀切’,授信业务‘切一刀’,缺少对于客户精细的分群、动态画像。由此产生融资成本高、资金流动性差、交易成功率低等问题。”赵志宏表示,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有望解决这些问题。

神州信息战略生态总监郭荣纯在参与研讨时表示:产业数字金融作为新金融要强调三个“新”。一是新风控,指的是大数据风控;二是新资产,指的是通过数字化手段而实现的企业数据资产;三是新场景,指的是通过数据而所掌握的真实的、非虚构的真实购销场景。通过产业数字金融,构建链接产业端、金融端的桥梁。针对产业端,落实“产业数字化”。立足于为传统产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赋能,通过数据采集、数据标准化、数仓建设等举措,助力产业侧实现数据资产的积累、管理与运行。针对金融端,落实“数字产业化”。基于对产业侧数据的分析,通过数字技术,为金融机构提供科技赋能。应用隐私计算、联合建模,协助金融机构针对不同产业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深入贯彻“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工作要求。

当前,无论是产业领域还是金融领域,对产业数字金融都寄予厚望。不过,产业数字金融尚处于发展初期,银企数字化不充分、数据可获得性低、对公业务非标准化等难题,有待各方合力破解。

数字化是基本前提

产业数字金融本质在于信用数据共享,数据共享的基本前提则是产融两端均实现了数字化。但银行、企业数字化能力仍旧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发展产业数字金融的桎梏。

单强提示,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小银行的产业数字化能力如果拉开了较大的差距,可能会给金融业的平衡发展带来一些新挑战。

“银行服务产业,应根据合作对象的数字化能力来选择合作方式。”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健华的对策十分务实:作为中型银行,面对数字化能力很强的大型国企,就需要去适应对方的要求;对于实力相当的中型企业,那就互通有无;对于小企业,可以做技术输出、数字赋能。不同的企业提供的数据维度和数量必然存在差异,银行要能够兼容不同的合作模式。

产业门类众多,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重点、业务策略无法涵盖所有行业,只能有所侧重。廊坊银行行长助理单正勇建议中小银行结合本地特色业务,深入了解行业特点。在业务上既要形成一定的量,同时还要深耕个别的行业,形成护城河。

在助力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方面,银行也大有可为。

李跃表示,银行可以把原来服务于大企业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一些抽取提炼,平台化、小型化、普惠化,提供给中小微企业。

“融资难、融资贵的本质是经营难、经营贵,反映的是企业管理效能有待提升。将金融机构的数字化积累免费、减费提供给产业领域、特别是长尾客群,对于未来产业数字化发展十分关键。”李跃说。

平台化带来规模效应

数据是数字化的核心资产,银行可以直接对接企业获取数据,也可以借道产业数字金融平台来获取数据,而后者将更有利于数据规模效应的形成,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行业数据的应有价值。平台化发展主要存在于两大方面。

一是政府搭建的公共数据平台。比如国家数据局、地方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据悉,台州市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已经将所有公共数据开放给当地所有的金融机构。在数据交易方面,北京大数据交易所也在快速发展之中。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深谙行业、能够有效链接产融双方的第三方平台。“金融机构和产业互联网彼此很难有深刻的理解,二者在融合与对接方面存在一些障碍,有必要创设既了解产业、也了解金融的新型中介机构,在二者间搭建桥梁。”肖钢表示。

在产业链数字平台建设方面,中企云链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当数字能够成为资产的时候,金融就能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刘江以建筑行业为例介绍,中企云链建立了公共的第三方工程机械产业数字化平台,将所有工程机械和工程局招投标、现场管理、工程量结算全部在云租平台上运作。银行可基于实时数据和账户监管给供应商提供融资,这个模式把融资成本降到了一半。

不过,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在发展中也面临不少难题。比如,产融平台间企业身份和电子签名缺乏互认;电子票据时代,一票多融风险加大。

对于上述问题,刘江建议:国家公信力机构牵头,加快启动筹建“云身份”,赋予企业法人在互联网上的数字身份,企业只需一次认证,就可横跨所有平台做业务。由核心企业、链属企业、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以及产融平台通过“区块链+隐私计算”模式,共建“发票云”,并在相应场景有限共享,确保贸易融资发票不被重复使用。

在非标中构建标准
在难控中寻求可控

产业数字金融的绝大部分环节都是非标准化的,包括订单、合同、合同执行、运输、出入仓等各个方面。此外,产业链条上信息的可得程度、可信度、可控度是分散的。数据不标准,就无法形成规模化高效应用。那么,如何在非标中寻找“标准”,让交易可控?

对此,赵志宏指出,商业汇票好比核心企业信用的“信号放大器”,可成为银行服务产业链的标准化工具,对破解产业链的资金融通意义重大。

“新一代票据天然具有可追溯、可拆分流转的特性,可嵌入交易场景,将核心企业信用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好的风控传播到链上长尾客群。”他说。

建行正在尝试建立的“受控支付平台”给出了对公业务标准化的另一种探索。

汪下烟分析,资金如果不能精准匹配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就可能失控,银行就更倾向于惜贷或不及时提供信贷支持。数字人民币的下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产业数字化和供应链金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智能合约,即在数字货币上写上代码以控制钞票走向。

“智能合约按步骤执行合约内容,且与外部发生交互,所有单据发放都串连在一起与支付行为互相控制,这样交易行为就是可控的。其核心是把对“资金、信息、物”的控制三合一。下一步,受控支付平台或许就会对数字金融、产业金融产生重大影响。”汪下烟说。

(原文略有增改)

联系我们